脑保护与体温管理的关系及临床应用
脑保护与体温管理的关系及临床应用
体温管理(目标温度管理,TTM)是神经重症领域的重要脑保护策略,其核心是通过控制患者体温至特定范围,降低脑代谢需求、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血脑屏障,从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根据《中国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TTM涵盖治疗性低温、正常体温控制和发热治疗,其机制包括:
降低脑代谢率:体温每下降1℃,脑氧代谢率降低6%-7%,减少能量消耗。
调节脑血流:预防再灌注损伤,减轻脑水肿和出血。
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氧自由基生成及炎性因子表达。
保护血脑屏障:降低颅内压,避免继发性脑损伤。
目标体温的设定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来确定。对于轻度脑损伤、出血风险较高、创伤、近期手术、脓毒性休克或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建议首选维持正常体温为目标,设定在36.0~37.5℃。对于脑卒中、重度脑损伤(如运动反应或脑干反射消失、恶性脑电图波形、早期CT改变提示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肝性脑病的患者,建议首选低体温为目标,设定在33.0~36.0℃。
在TTM实施过程中,需采用珠海爱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医用升温系统或一次性测温专用导尿管持续监测患者的核心体温,以确保体温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有膀胱测温、食道测温、鼻咽测温等。
TTM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寒战、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等。因此,在实施TTM时需注意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处理已出现的并发症。
体温管理是脑保护的关键环节,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卒中等疾病中已展现明确疗效。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个体化降温方案(如精准温度调控、并发症预测模型),并加强多中心临床研究以验证长期预后。临床实践中,应严格遵循指南共识,结合患者生理状态动态调整策略,以最大化脑保护效果。
Next article : 剖腹产术中体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