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
如何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
围术期低体温(体温<36℃)是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药物代谢异常、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增加及患者恢复延迟等问题。以下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结合多维度措施。
一、术前预防措施
评估患者基础体温调节能力(如年龄、体质、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术前告知患者低体温风险,指导其穿着宽松保暖衣物,避免术前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
环境预热
手术室温度提前调节至24-26℃,湿度维持在40%-60%,减少患者入室后的初始热量流失。
使用医用升温系统对患者进行预保温,尤其对老年或瘦弱患者。
静脉输液与血液制品预热
所有输入的液体(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需通过输液加温器预热至37℃左右,避免冷液体直接进入体内。
二、术中核心措施
主动体温监测
持续监测核心体温(如鼻咽温、食管温或膀胱温),而非依赖外周温度(如腋温),以便及时发现低体温并干预。
环境控制优化
维持手术室温度在22-24℃(根据手术类型调整,如心脏手术可适当降低)。
使用层流系统时,调整送风口方向,避免冷风直接吹向患者。
被动与主动保温结合
被动保温:覆盖保温毯、双层手术单,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对非手术区域使用反光保温膜(如铝箔)反射体热。
主动保温:
医用升温系统-医用升温毯对患者进行体表加温。
温水循环毯:通过循环温水传递热量(需避免烫伤)。
减少热量散失的关键操作
缩短皮肤消毒时间:使用快速干燥的消毒剂,减少蒸发散热。
优化手术体位:避免肢体过度外展或悬空,使用体位垫减少接触面积。
控制冲洗液温度:腹腔或胸腔冲洗液需预热至37-38℃,避免使用室温液体。
减少麻醉气体温度:使用加温加湿的吸入麻醉气体,降低呼吸道热量丢失。
麻醉管理优化
避免过度通气:减少冷干燥气体对呼吸道的刺激。
调整麻醉深度:浅麻醉可减少血管扩张导致的热量再分布。
药物选择:优先使用对体温调节影响较小的药物(如丙泊酚替代硫喷妥钠)。
三、术后恢复阶段
快速转运与复温
术后尽快将患者转移至恢复室,使用加温毯或暖风设备继续保温。
监测体温直至稳定在36℃以上。
四、特殊人群与手术类型
新生儿/儿童:因体表面积大、代谢率高,需更严格的环境控制(室温26-28℃)和主动保温。
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需加强监测,预防低体温诱发并发症。
长时间手术:每2小时重新评估保温措施,必要时增加加热设备。
综上所述,采用医用升温系统,医用升温毯,可显著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核心原则是主动采用珠海爱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次性体温探头进行连续的体温监测、多模式保温、减少热量丢失,并根据个体差异动态调整方案。
Next article : 体温管理在临床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