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 2016-2017

体温管理在临床中的意义

2025.09.03 / Wednesday

体温管理在临床中的意义

 

体温管理在临床上具有多重重要意义,涉及疾病诊断、治疗、预后评估以及患者安全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主要临床意义:

1. 疾病诊断与监测

感染与炎症的指标:发热(体温升高)是感染(如细菌、病毒)、炎症反应(如风湿性疾病)或组织损伤的常见标志。体温变化可辅助判断感染严重程度或治疗效果。

   低体温的提示:低温(<36°C)可能提示休克、败血症(尤其是老年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或环境暴露(如冻伤)。

   特定疾病特征:如伤寒的“阶梯式发热”、疟疾的周期性发热等,体温模式有助于鉴别诊断。

2. 治疗效果的评估

   抗感染治疗:体温下降常作为抗感染治疗有效的指标之一。

   术后管理:术后发热可能提示感染、血栓或手术并发症(如吻合口瘘),需及时干预。

   肿瘤治疗:某些肿瘤治疗(如免疫疗法)可能引发发热反应,需监测以区分疗效与副作用。

3. 预防并发症

   发热的危害:持续高热(>40°C)可导致脱水、谵妄、器官损伤(如脑水肿)或代谢亢进(尤其儿童易发生热性惊厥)。

   低体温的风险:术中或创伤后低体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伤口感染率及死亡率(如严重创伤患者)。

   神经保护:亚低温治疗(32-34°C)用于心脏骤停后脑保护、缺血性脑卒中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降低代谢率、减少神经损伤。

 4. 围手术期管理

   术中体温维持:麻醉会抑制体温调节功能,主动保温(如医用升温系统、医用升温毯、输液加热)可减少术后感染、心脏事件及苏醒时间。

   恶性高热:罕见但致命的麻醉并发症,表现为体温急剧升高,需使用珠海爱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体温探头对患者体温进行实时监测,能改善患者预后。

5. 特殊人群的体温管理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低体温可导致低血糖、呼吸窘迫甚至死亡,需严格维持中性温度(如暖箱)。

   老年人:对发热反应不敏感,感染可能表现为低体温,易被漏诊。

   危重症患者:如脓毒症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异常(过高或过低),与预后密切相关。

6. 预后判断

   持续高热或体温不升:在败血症、重症肺炎中常提示预后不良。

   目标温度管理(TTM):心脏骤停后控制体温至32-36°C可改善神经功能结局。

 

体温管理不仅是基础生命体征监测的一部分,更是疾病预警、治疗调整和预后评估的关键环节。精准的体温调控(如低温治疗或发热处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结局,尤其在危重症、围手术期和特殊人群中需高度重视。

Previous article :

Next article : 体温保护的临床价值

新闻中心

sk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