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与低体温的关系解析
微创手术与低体温的关系解析
在外科手术领域,患者体温的稳定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低体温(通常指核心体温低于 36℃)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凝血功能障碍、感染风险增加、心血管负担加重等。因此,“微创手术是否不容易导致低体温” 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微创手术的技术特点、体温调节机制以及临床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一、微创手术对体温影响的 “双重性”
(一)相对传统手术:微创手术的 “低温保护优势”
与传统开腹、开胸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如腹腔镜、胸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在减少低体温发生风险上确实存在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手术切口小,热量散失减少:传统手术需打开较大切口,腹腔或胸腔内器官直接暴露在室温环境中,热量通过对流、辐射快速散失;而微创手术仅需小孔,器官暴露面积大幅缩小,体表和体腔的热量流失速率显著降低。
2、术中灌洗液用量可控,温度易调节:部分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需向体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以创造操作空间,或使用灌洗液冲洗术野。目前临床中多采用 “加温气体 / 灌洗液”,避免低温液体 / 气体直接进入体内导致体温骤降;而传统手术中,大量常温冲洗液或暴露的脏器更易引发热量失衡。
3、手术时间相对缩短,低温累积风险降低:多数常规微创手术(如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的操作时间比传统手术短,患者长时间暴露在低温手术环境中的概率降低,体温持续下降的 “累积效应” 减弱。
(二)不可忽视:微创手术仍存在低体温风险
尽管微创手术有上述优势,但并非 “绝对不会导致低体温”。临床数据显示,仍有的微创手术患者会出现术中低体温,主要原因包括:
1、麻醉药物的体温调节抑制。
2、体腔气体的热量带走。
3、患者自身因素: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代谢率低)、儿童(体表面积 / 体重比高,热量散失快)、营养不良或术前存在低体温的患者,在微创手术中更易出现体温波动。此外,手术时间超过 2 小时,即使切口小,累积的热量散失也可能导致低体温。
二、微创手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无论手术类型如何,预防低体温都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针对微创手术,临床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
1、术前体温保护:患者进入手术室前需穿着保暖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术前 1 小时可饮用温盐水(37℃左右),或使用升温毯预热体表。
2、术中加温干预:使用医用升温系统-医用升温毯对患者体表进行加温。
3、体温监测:术中需持续监测核心体温(如通过食管温度探头、膀胱温度探头),实时连续的监测患者体温,若核心体温低于 36℃,需及时调整加温措施,避免体温进一步下降。
综合来看,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因切口小、器官暴露少、术中加温措施易实施等特点,确实降低了低体温的发生概率,但并非 “不会导致低体温”。麻醉药物的影响、体腔气体的热量散失以及患者自身因素,仍可能使部分患者在微创手术中出现低体温。因此,不能因 “微创手术创伤小” 而忽视体温保护,需通过医用升温系统医用升温毯术前预热、术中加温、及采用珠海爱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一次性体温探头持续监测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低体温风险,保障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
对于患者而言,术前无需过度担心微创手术中的低体温问题,只需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术前评估(如告知年龄、基础疾病、术前体温情况),术中由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体温管理即可;若术后出现寒战、四肢冰凉等不适,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Next article : 围术期体温监测方法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