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会带来哪些后遗症呢?
低体温会带来哪些后遗症呢?
低体温可能引发多系统后遗症,具体如下:
一、神经系统后遗症
意识障碍与昏迷
体温降至32℃时,患者可能出现嗜睡;若持续下降至18-20℃,意识可能完全消失,甚至陷入昏迷。
低温会阻断感觉神经纤维传导功能,减少脑血流并降低脑代谢,长期或严重低体温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细胞损伤。
认知功能下降
低温可引起脑血流减少和脑血管阻力增高,导致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围术期低体温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或消失,体温每降低1℃,切口感染风险可能成倍增加,间接影响神经功能恢复。
神经传导异常
低温会减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但动作电位反而增强,可能导致肌张力增加、肌肉僵硬或反射减弱。
严重低体温可能引发肢体缺氧性坏死,进一步损害神经功能。
二、心血管系统后遗症
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
低温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增加心肌细胞对钙离子敏感性,易诱发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围术期低体温患者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是体温正常者的3倍,典型症状包括心电图ST段改变、血压波动等。
外周血管阻力升高
低温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可能引发心力衰竭或心肌抑制。
短时间输注大量冷液体(如4℃库存血)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搏骤停。
血栓风险增加
低温增加毛细血管静水压,使血液向组织间隙转移,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及黏度增高,进而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三、凝血系统后遗症
凝血功能障碍
体温低于35℃时,血小板功能和凝血酶活性显著下降,术中失血量可能增加,表现为穿刺点渗血、术野广泛渗血等。
低温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延长凝血时间,增加手术部位出血风险。
术后渗血与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术后渗血量增多,同时低温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功能,使切口感染率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四、呼吸系统后遗症
呼吸抑制与通气反应减弱
低温使呼吸频率减慢、变深,体温降至25℃时呼吸可能变弱甚至停止。
低温降低呼吸中枢对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的通气反应,扩张支气管并增加无效腔,不利于气体交换。
氧解离曲线左移
低温导致氧解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能力增强但释放减少,不利于组织供氧,可能加重缺氧状态。
五、代谢与免疫系统后遗症
代谢率下降与内环境紊乱
体温每降低10℃,氧耗量降低一半,32℃时氧耗量仅为正常体温的75%-80%,导致代谢率显著下降。
低温可能引发低钾血症,且体温降低与血清钾降低成正比,同时增加酸中毒风险。
免疫功能抑制
低温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使切口感染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约20%。
六、其他系统后遗症
肝肾功能损伤
低温降低肝脏代谢率和解毒能力,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长期低温可能导致脂肪肝、高血脂及胆固醇结石等疾病发病率上升。
伤口愈合延迟
低温减少皮下血流灌注和胶原蛋白合成,导致切口愈合不良、拆线时间延长,增加感染风险。
寒战与氧耗增加
低温引起的寒战可显著增加氧耗(约48.6%),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同时增加患者不适感及伤口疼痛,需增加镇痛药用量。
可见,围术期体温管理非常重要,为尽早发现体温过低的患者,并防止出现进一步恶化,在围术期进行持续的使用一次性体温探头进行体温监测至关重要。
围术期患者体温监测主要为核心体温,而外周组织温度比核心体温低2~4℃。临床患者体温监测的部位和技术方法对于发现和防治低体温十分重要。
围术期低体温防治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物理保温措施(被动保温、主动保温和增加环境温度)和药物干预措施。
Next article : 如何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