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意外低体温
围术期意外低体温
围术期意外低体温(IPH)是指在手术期间,患者的核心体温低于 36℃。这是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一、发生原因
环境因素
手术室温度通常较低,一般保持在 21 - 24℃,这有助于减少手术团队人员的不适,同时降低细菌繁殖速度。但对于患者来说,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相对低温的环境中,身体热量会通过辐射、对流等方式散失。例如,患者大面积的皮肤暴露在手术室的空气中,热量会不断地散发到周围较冷的空气中。
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出汗等方式来维持体温稳定。但麻醉药物会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功能,使机体对体温变化的敏感性降低。同时,麻醉还会导致血管扩张,尤其是外周血管扩张,使得热量从中心区域向外周组织再分布,从而引起体温下降。例如,在使用吸入性麻醉药如异氟烷时,会干扰人体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也可能影响体温。例如,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包括体温调节功能的下降,皮下脂肪减少,热储备能力降低,更容易出现围术期低体温。小儿患者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热量更容易通过体表散失,而且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也是围术期低体温的高危人群。另外,一些营养不良、低体重的患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能量储备来维持体温,也容易发生意外低体温。
输液输血因素
大量输入未加温的液体或血液制品会导致体温下降。因为这些液体和血液制品的温度通常低于人体体温,输入人体后会吸收机体的热量,使体温降低。例如,快速输注大量室温下的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每输入 1 升液体,体温可下降 0.25℃左右。
二、不良影响
凝血功能障碍
低体温会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小板的功能。当体温降低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会延长,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功能也会受到抑制。这会增加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风险。例如,在心脏手术中,围术期低体温可能导致手术野渗血增多,需要更多的输血来维持循环稳定。
心血管系统影响
低体温可引起心律失常,尤其是当体温低于 30℃时,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同时,低体温会使外周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导致心肌做功增加,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可能会诱发心力衰竭。
伤口愈合延迟
低温会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伤口部位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伤口愈合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输送。另外,低体温还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增加伤口感染的几率,进而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例如,在腹部手术中,围术期低体温可能会使切口感染率增加,延长住院时间。
药物代谢减慢
体温下降会使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这是因为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与温度有关,低温会降低这些酶的活性。这样可能导致麻醉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苏醒延迟,同时也会影响其他药物(如抗生素等)的药效发挥。
三、预防和治疗措施
体温监测
术中应使用合适的体温监测设备,如一次性体温探头、一次性测温专用导尿管等,连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体温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长时间手术(如超过 2 小时)或者高危患者(如小儿、老年人等),体温监测尤为重要。
环境温度调节
适当提高手术室的温度,尤其是在患者麻醉诱导期和手术结束复苏期。可以将手术室温度提高到 25 - 27℃。同时,使用温暖的毛毯覆盖患者非手术区域,减少热量散失。例如,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就可以用预热的毛毯包裹患者。
液体和血液制品加温
对于大量输液或输血的患者,使用液体加温装置对输入的液体和血液制品进行加温,使其接近人体体温后再输入。例如,现在有多种类型的液体加温器,能够有效减少因输液输血导致的体温下降。
主动保温措施
可以使用医用升温系统,通过向患者体表加温来维持体温。另外,还有一些新型的保温材料制成的保温毯,如含有碳纤维发热材料的医用升温毯等,能够为患者提供持续的热量。
Previous article : 围术期低体温的定义
Next article : 围术期低体温的监测与管理